重新發現的驚喜──博洛尼亞電影節後記

重新發現的驚喜──博洛尼亞電影節後記 李焯桃 Sun, 2024-07-14 00:30
會員評論

被新冠疫情打斷,五年後重訪博洛尼亞(Bologna)的 Il Cinema Ritrovato(重新發現電影節),依然是影癡的天堂。但觀眾每年不斷增加,於是引進通行證也要預先訂位的機制,每次放位初期都引起摸飛潮及網絡大擠塞,跟香港的熱門電影節開始售票時一樣。這種緊張的情况,便跟我十多年來只是憑證入場的優哉游哉大異其趣了。

與意大利另一個於波代諾內(Pordenone)舉行的默片節不同,博洛尼亞這個電影節除了放映不少默片,還有十分豐富多元的節目。像片頭設計大師索爾巴斯(Saul Bass)的唯一長片《第四期》(Phase IV, 1974),便是難得一見的一部奇片,受《2001太空漫遊》(2001: A Space Odyssey, 1968)及《昆蟲天地》(The Hellstrom Chronicle, 1971)的影響彰彰明甚,最精彩的是補回當年公映剪掉的結尾,十分反映當年歐美抗衡文化活躍的氛圍。《夢斷城西》(West Side Story, 1961)男主角李察卑馬(Richard Beymer)原來也是一個獨立電影人,畢生致力把代表作《內心風景》(The Innerview, 1973)不斷修改至完美,以致再無一個原版的拷貝存在。從反思愛情到反思生命,這部實驗長片有大量驚人的影像與破格的作法,這次得睹修復後的1975年版,對我們更全面理解美國獨立電影的歷史裨益匪淺。


《第四期》

默片放映加現場音樂

當然,默片放映加現場音樂是電影節的一大特色,大至在露天廣場(Piazza Maggiore)放映新修復的《柳弱風狂》(The Wind, 1928)有一整個樂團伴奏,或小至在百多個座位影廳放映《電力咖啡廳》(Café Electric, 1927)都不乏驚喜。前者有卡爾戴維斯(Carl Davis)匠心獨運的樂譜,不時以琴弦和敲擊樂器製造出得州沙漠狂風吹襲的音效;後者有史提芬霍恩(Stephen Horne)一人同時彈鋼琴及吹長笛,可謂神乎其技。《柳弱風狂》由瑞典大師舍斯特倫(Victor Sjöström,《野草莓》中演老教授)導演,呂倫居殊(Lillian Gish)主演,乃默片晚期的高峰之作,卻等閒難得一見。

電影節也有意無意中突出了電影與音樂的主題,如以《莫扎特傳》(Amadeus, 1984)開幕,又以《雪堡雨傘》(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, 1964,又名《秋水伊人》或《愛果情花》)的嘉芙蓮丹露(Catherine Deneuve)劇照作本屆的主題設計。此外又蒐羅了16部艾靈頓公爵(Duke Ellington)的短片,其中結合真人與動畫的《與公爵約會》(Date with Duke, 1947)和彭尼貝克(D.A. Pennebaker)以曼克頓高架鐵路影像配合爵士樂節奏的《破曉快車》(Daybreak Express, 1953),尤其令人眼前一亮。不過也有音樂反客為主的例子,如格魯吉亞導演米卡貝里澤(Kote Mikaberidze)為蘇聯拍的瘋狂諷刺喜劇《我祖母》(Chemi Bebia, 1929),無疑玩盡不少電影技巧,但反官僚主義竟反到帝國資本主義的頭上,足見其膚淺的宣傳片本質。反而芬蘭樂團Cleaning Women以自製樂器演出的敲擊配樂,不時比略嫌重複的影像更加神采飛揚。至於芬蘭導演郭斯曼寧(Juho Kuosmanen)以3部新拍默片合成的《默片三部曲》(MYKKÄTRILOGIA (Silent Trilogy), 2012-2023),電影本身頗為單薄,也是現場配樂及擬音的芬蘭團隊更搶鏡頭。


《柳弱風狂》放映時,有一整個樂團伴奏。(作者提供)

吉村公三郎中期佳作

個人這回最大的收穫,是看到了吉村公三郎五部中期的佳作,發現他擅長拍女性題材之譽(有說可繼承溝口健二)果然名不虛傳。吉村與黑澤明同輩,同樣成名於1940年代,但我們一直只看過他的《安城家的舞會》(1947)或《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》(1948)。這回名為「現代性下的暗湧」的吉村公三郎專題,選映他1950至1960年代的7部作品,最早的《虛飾的盛裝》(1951)與《西陣姐妹》(1952)猶如姊妹作,皆以京都(祇園及西陣二區)為背景,分別寫出藝伎及紡織業面臨時代變遷的衝擊,都以三姊妹(前者病死的是自小被收養的義妹)代表三種不同的態度和出路。最佳拍檔新藤兼人的劇本往往單刀直入,節奏明快,人物多而不亂,而且情理兼顧。吉村不但指導演員得心應手,手法亦不拘一格,像二片高潮皆有長長的追斬場面,分鏡和剪接之流暢於同期的日本文藝片罕見。正因他不像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那樣執着於一己的風格,在評論界自然被長期低估,但其實他也有自己的一套,《虛飾》和《西陣》無論在人物或場面的設計上,都有不少彼此呼應的地方(如亡父的情婦皆有情有義)。

進入彩色片時期後,從他對各種原色的大塊運用,可見其對顏色的表現力有強烈的自覺。《夜之素顏》(1958)的京町子延續《虛飾》中機心算盡的藝伎的性格,在傳統舞蹈界不擇手段向上爬,到頭來卻被深藏不露的徒弟(若尾文子)棋高一着。片初她在太平洋戰爭慘痛的一頁過去(以黑白呈現),仍不時以閃回形式纏繞着她。吉村首部彩色片《夜之河》(1956)是這回唯一4K修復的選映作品,和服設計師(山本富士子)與已婚教授(上原謙)陷於不倫之戀,又與《女之坂》(1960)中繼承傳統糖果店的新潮女子(岡田茉莉子)戀上已婚畫家(佐田啟二)同中有異。二片皆回到京都,同有現代化下行將式微的行業,後者更再用上3個情同姊妹的好友的設計。但《夜之河》破例改由田中澄江編劇,別有一番女性角度的敏感和決絕,揮慧劍斬情絲的動機比後者更可堪玩味。


《虛飾的盛裝》

安尼托李域天才早熟

另一個讓人有發現的驚喜,是拍過《真假公主》(Anastasia, 1956)的安尼托李域(Anatole Litvak),我們對他早期的作品所知不多。這回看了他1930至1950年代的八部影片,才知這位在沙俄出生的猶太人是個早熟的天才,從莫斯科到柏林、巴黎、倫敦、荷里活,創作皆如魚得水並反映時代。《金枝玉葉》(Tovarich, 1937)原來是《真假公主》的前身,歌羅德高露拔(Claudette Colbert)和查理士杯亞(Charles Boyer)分飾流落巴黎的俄羅斯女大公和親王,為生計應徵入富家當僕人,卻遇上死對頭蘇聯政委來訪,人物、處境、對白、演出一流,喜劇節奏行雲流水,與《真假公主》的悲情浪漫相映成趣。

其實李域戰前的兩部法語片《莉娜心》(Coeur de lilas, 1932)和《同組人員》(L'Équipage, 1935),已盡現他對敍事完全掌握,技法也揮灑自如。荷里活時期更向高難度挑戰,不同類型都拍出神采。《賊學博士》(The Amazing Dr. Clitterhouse, 1938)的精神科醫生(愛德華魯賓遜,Edward G. Robinson)為研究罪犯心理竟然參與犯罪,《英雄美人》(City for Conquest, 1940)寫紐約市兩兄弟(拳師/音樂家)的奮鬥與浮沉,是其後不少同類題材電影的先聲,硬漢占士格尼(James Cagney)有從影以來最溫柔動人的演出。《電話謀殺案》(Sorry, Wrong Number, 1948)則為一部以12段非順序倒敍構成的黑色電影,困在牀上的富家少婦逐漸發現自己才是暗殺陰謀的對象。


《孽海情潮》

但個人最欣賞的還是他首度拍彩色闊銀幕的英國片《孽海情潮》(The Deep Blue Sea, 1955)。慧雲李(Vivien Leigh)飾演的法官夫人看似婚姻美滿,卻突然紅杏出牆,與前空軍機師同居後,又相見時難別亦難。以李域的場面調度功力,拍闊銀幕自然難不倒他,更令人折服的是他寫人寫情寫緣的深度,洞悉世情仍不乏悲憫,人人動機良好卻總事與願違,相愛卻難以白頭偕老,令人感慨再三。泰倫斯戴維斯(Terence Davies)56年後重拍的版本(Rachel Weisz 主演),依然新不如舊。

【原載於2024年7月9日《明報・世紀・二元對坐》】

原始链接: https://www.filmcritics.org.hk/zh-hant/node/3319
侵权请联系站方: [email protected]

相关推荐

换一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