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焦點短評】《海關戰線》、《玩轉腦朋友2》、《走走停停》
《海關戰線》
陳廣隆:
自《拆彈專家》(2017)至今,邱禮濤七年內拍出了十部大型動作電影,固然是不容小覷的成就,快手靈活、癲狂過火,每部都保留昔日港產片的特色,可是除此以外,愈來愈誇張離譜的疏漏設計,還有多少值得稱道,值得觀眾搜盡枯腸推敲他如何暗渡陳倉正言若反?本意歌頌制服團隊專業主義,卻是一場又一場沒頭沒腦的衝撞追殺,若說是想寫邊緣狀態的歇斯底里,到最後竟連為舊愛報仇的執念也忘了描述,觀眾也不知如何關心、移情。硬生生編進躁鬱症狀,只為製造扭橋驚奇,為本來正氣的內鬼尋覓非理性、可諒解的藉口,可是現實社會中變節的內鬼,也許身不由己,只怕是焦慮多於躁鬱,機關算盡只求自保或上位。打生打死,自詡搗破國際大案,其實主角群連終極反派的模樣也未見過。是為續集鋪路?還有續集嗎?也許現在邱禮濤尚可令觀眾期待的,是下趟會去反轉香港哪個新舊地標?
何阿嵐:
近年在香港電影上,執法部門都會做出越界的行為,比如廉署為背景的一系列電影,要配合主旋律的意識,執法者的權位性、合法性變成一式一樣的動作類型。《海關戰線》的不堪入目,是執法部門的原本性質被強行改造,難怪網民會諷刺之後還有「食環戰線」、「水務戰線」。
如此無聊、無味、無趣的電影,最後都是連場爆炸和捉內鬼,如近年Netflix上投資過億但食之無味的動作電影,香港電影工業真的需要這樣的製作?令人懷念九十年代那些警匪片,或者都是個人英雄主義濃厚,但小人物在體制下的嘗試與反抗,也沒有超出我們對現實的理解。
《玩轉腦朋友2》(Inside Out 2)
吳月華:
第二集的《玩轉腦朋友》沿用上一集的故事框架,主角阿樂與她的腦朋友因故離開了主控中心,流落在腦內其他地方,她和腦朋友想方設法回到情緒主控中心,重掌情緒主導權。過程中,主角阿樂與其他情緒專員明白不同情緒的重要性。這一集她面臨青春期的考驗,因此主控室的設備更新,青春期的「腦震盪」,也多了幾位情緒專員。
有趣的是雖然兩集主角都是代表正面情緒的阿樂,上次阿愁跑出了,這次阿尷、阿厭和「時候未到」的懷舊婆婆都比阿樂和另一位主角阿焦可愛,可見現實與想像世界都是正派或具主導權的人是理想,不一定最吸引,有點缺憾才像一般人,夠立體和有親切感,這也是本集的主題──接納真正的自我。
何阿嵐 :
如果只將情緒當作好人壞人來看待,舊的情緒角色搶奪回主控權,那電影只不過套入近年荷里活兒童動畫電影,經常出現的大冒險公式。上一集令人觸動,正因為不只是把情緒變成有血有肉的人物,而是觀眾能同步地與女主角一同成長,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與靈魂存在。但新增的情緒角色除了來做壞事,又有何作用?
今集只是在處理一轉間的心情和情緒,而且情緒的角色多了,反而犧牲了不同情緒在處境下的複雜性。強調自我意識的存在,青少年在父母或同輩間、探索自我的成長,用一場球賽去表達女主角的心理變化,消化了各種情緒是過於急躁又廉價的藝術判斷。
《走走停停》
曾肇弘:
《走走停停》的劇本有着近年不少內地受歡迎電影的影子,吳迪(胡歌飾)一如《不虛此行》(2023)和《銀河寫手》(2023)的主角(《不虛此行》也是由胡歌主演),同樣是事業失敗的編劇。而吳迪返回老家躺平、啃老,之後被電視台看中拍成特輯引起注意,也跟賈玲的賣座片《熱辣滾燙》(2024)相近,都是以喜劇手法回應殘酷的社會現狀。
《走走停停》獨特在於不走熱血最強路線,反而多了一份隨心隨性──自己是一塊金子還是一坨屎(英文片名就叫《Gold or Shit》),個人知道就好,以此對比父輩在集體年代被逼犧牲個人理想,當中不乏含蓄的黑色幽默和人生睿智。不過編導想說的內容太多,結果顧此失彼,而吳迪拍攝家庭電影的部分未免過分兒戲。胡歌展現多變演技和駕馭不同方言的能力(繼電視劇《繁花》(2023)的上海話後,這次他以四川話演出),角色雖然活潑賴皮,但他演來並不油滑,反而惹人討喜。久違幕前的高圓圓容貌增添滄桑,勝在仍清麗自然,惟角色發揮不多,反不及老戲骨岳紅神采飛揚。
賴勇衡:
《走走停停》導演龍飛的拍法,可說是針對着近年中國大陸劇情片中流行的敍事手法,作反其道而行的情感調度。如果說主流是正面、勵志與溫情(甚至煽情),《走走停停》便刻意地壓抑,或作反高潮的處理。這種手法就像跟觀眾玩一個有關期望的遊戲:當觀眾預期角色會因挫敗、冤屈和傷痛而發怒或哀哭之時,他們仍然保持冷靜或克制,就那樣讓情緒流走。
很多其他電影(包括喜劇)都有吵架、催淚或其他「演技大爆發」的通俗劇情節,《走走停停》中的處理方式則只是讓這些場景和情緒甫開始便倏地壓下來,轉化為一種幽默的節奏感。這種反主流的手法也可見於敍事中多處留白,例如觀眾預期角色之間「應該」會出現的道歉、交代或解釋等情節都略去。角色可能採取過那些行動,或者沒有。所以有些觀眾喜歡其不落俗套的手法,另一些觀眾則感到不滿足,或略嫌其太刻意。
(每周評論最新上映電影,定期刊出)